“你们救了我三次命!”_全球微速讯

2023-04-10 06:58:51 来源:青年报

本文转自:青年报


(资料图片)

“你们救了我三次命!”

一封耄耋孤老的七页长信,一段与共青团的五年情缘

许俊才老人与三位青年志愿者。青年报记者吴恺摄

受访者供图

“去年年底,应对疫情最繁忙的时候,医务工作者白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晚上还特意抽空上门看望我,嘘寒问暖、送米送药……前前后后来了8次,不辞辛苦、不畏风险,帮助我渡过难关。”家住曹杨新村街道杏杨园的89岁孤老许俊才谈起普陀区中心医院的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时,总是心情激动。许老特意为他们亲笔书写了长达7页的感谢信,一字一句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

青年报记者蔡娴

五年情缘

一年两次获救,危急时刻得援手

其实,许俊才老人与普陀区中心医院的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结缘已长达5年。尤其是普陀区中心医院团委书记吴晓洁、团委副书记虞陆超与胡凡,对老人来说,这三位青年团干部更是比亲人还要亲。近日,记者跟随这三位青年志愿者来到了许老家中,只见老人红光满面、笑意盈盈地紧握住他们的手不断感慨,说起志愿者们长期关心照顾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别看许老如今思路清晰、精气神十足,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曾两次命悬一线,紧要关头都是这些最可爱的人帮助他“捡回一条命”。

吴晓洁、虞陆超和胡凡都有一个共同的微信群,名叫“牵手夕阳志愿者小分队”,由25名青年医务工作者组成,是医院团委专门为服务许俊才老人建立的。而他们最初的缘分也要从一封感谢信说起。

2018年年初,许老为表达长期在普陀区中心医院就医的感谢,送来了一封感谢信。医院了解到他是一名孤老,独居在一间三十多平米的老公房里。而医院正好有一支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长期与曹杨社区的独居、空巢、特困老人结队,提供为老服务。于是,志愿者们就与许老结了对。自此,在团干部的带领下,志愿者小分队的团员青年会定期上门探望许老,关心他的日常起居。随着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接力守护,携手助老人跨过一道又一道坎。

也正因此,许老留下了志愿者吴晓洁的电话。同年5月4日凌晨4点,许老的来电让睡梦中的吴晓洁瞬间清醒,她想起了与老人的约定——“没事不打电话,打电话就是救命”。许老告诉吴晓洁,自己因为突发脑梗,摔倒在地,危在旦夕。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吴晓洁思路清晰,当即快速反应,不仅为老人叫了救护车,其间还给老人打了电话确认他意识是否清醒,有没有能力给急救人员开门等。

与此同时,吴晓洁也赶到了医院,挂号、抽血、做CT、拍片……所有需要家属跑腿或陪同的检查,吴晓洁都一手包办,直到上午10点多,老人转危为安,她才暂时离开。到了下午1点多,放心不下的吴晓洁又再次回到医院照顾老人,这天,还是她的休息日。许老住院期间,志愿者们也轮番去病床前看望他,关心他的生活所需,这些举动都让老人倍感温暖,觉得自己不再孤单。事后,他常常反复叨念,多亏吴晓洁及时的反应和医护人员快速的救治,才让他“捡回一条命”。

同年11月28日,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突发脑梗的许俊才又拨通了吴晓洁的电话,及时获救。病床上的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谢谢!谢谢你们又救了我这孤老头一命,谢谢你们!”

双向奔赴

贴心守护,贵在关心常伴

2022年疫情期间,这份守护还延续到了方舱医院。当得知许老因新冠阳性而转运至方舱后,医院副院长殷佩浩立即带领团员青年们主动对接,关爱老人,解决老人生活所需。在志愿者们细心照护下老人最终健康出院。

去年年底,随着新冠感染者数量的快速增加,三位团干部也纷纷“转行”支援急诊。骨科主治医师虞陆超还参与了由团市委组织的12355“青小医”青年医师在线服务青年突击队,在本职工作之余开展新冠防治健康咨询。康复科技师胡凡更是主动报名支援120急救一线,放弃休息时间,连续在岗二十余天,奋战在急救转运患者的一线岗位上……作为上海中心城区120接车最多的区级医院之一,他们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在超负荷运作的情况下,志愿者们依然轮流8次上门为许老送医送药,“虞陆超给我送来了一支体温计、六粒布洛芬、十盒抗原试剂,何其珍贵;胡凡每天跟着救护车那么辛苦,晚上8点多还来给我送药……”许老记得,临近新年时,吴晓洁还特意送来了油和大米,并叮嘱他不要出门,有事打个电话,志愿者们都会帮忙解决。许老说,每次看着他们匆匆离去的背影,自己都泪如雨下,他们送来的是一份关心更是一份安心,“没有他们的悉心照顾,我未必能挺过来,这相当于又救了我一命!”

为了不给志愿者们增加额外的负担,许老总是谢绝探望,“原本每个月他们都要来看我,但我求他们别来,因为他们实在太忙太辛苦了!”老人总是将这份感恩通过书信来传达,信纸写了厚厚一叠,足足有三万多字,满满都是老人的情真意切。“我常常是一边写一边掉眼泪,因为我只是一个草根老人,没有什么特别的身份,多亏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普陀区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梁娅对许老说的一句话让他印象尤为深刻,“生命优先,生命至上,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尽力救治每一位病人。”

“当代青年兴又强,共青团员是榜样。韶华不负新时代,志存高远心向党。党有优秀接班人,振兴中华有栋梁……”许老还曾以自己满满的感恩之情赋诗一首,献给共青团和团员青年们。

“感恩共青团培养的三名优秀团干部,他们是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南丁格尔!”面对老人的盛赞,三位团干部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和大多数孤老一样,因为孤独,很渴望交流。我们逢年过节会去陪陪他,跟他聊聊天,其实也没做什么事情,但老人就会觉得很开心。”吴晓洁说,许老每次表扬自己,她都觉得很惭愧。她认为,他们与许老之间其实是一种“双向奔赴”,“我们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和传承。”

医者仁心闪耀青春

“你自己要先去做,才能让别人跟着你去做,希望能带领大家在志愿服务方面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吴晓洁

做团的工作,要不断提升团组织的引领力、凝聚力和影响,吴晓洁认为,首当其冲的就是提升引领力。从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到组织者,这5年来,也见证了吴晓洁的成长。据吴晓洁介绍,由医院团委牵头的“牵手夕阳”关爱孤老项目已经开展了十余年,除了许俊才老人,他们还与长风敬老院及周边社区孤老结对,从生活、就医、陪伴等各方面开展工作。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在不断磨练专业技术的同时兼备人文关怀,力争在岗位建功。”——虞陆超

“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胸中有智,腹中有才。”作为一名团干部,虞陆超希望按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青年人的榜样。“作为团干部要了解党和团的方向所在,做好团员青年的引领工作。”去年,虞陆超还顺利从交大医学院博士毕业,他认为,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不断奋进提升自己。

“我们真正把这份工作落到实处,让我们的服务对象真正有所收获,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在驱动力。”——胡凡

只有真正做了实事才能让志愿服务项目保持“长青”,胡凡表示,要让志愿者们体会到帮助别人的获得感,他们才有动力坚持下去。正如医院门诊团支部关爱脑瘫儿童的品牌志愿活动“大手牵小手”至今已有16年,开展了40余次大型活动。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胡凡认为,就是因为孩子和家长都能从中感受到快乐。“他们希望你来也欢迎你来,就像许老也很欢迎我们去。”

“去年年底,应对疫情最繁忙的时候,医务工作者白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晚上还特意抽空上门看望我,嘘寒问暖、送米送药……前前后后来了8次,不辞辛苦、不畏风险,帮助我渡过难关。”家住曹杨新村街道杏杨园的89岁孤老许俊才谈起普陀区中心医院的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时,总是心情激动。许老特意为他们亲笔书写了长达7页的感谢信,一字一句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

青年报记者蔡娴

五年情缘

一年两次获救,危急时刻得援手

其实,许俊才老人与普陀区中心医院的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结缘已长达5年。尤其是普陀区中心医院团委书记吴晓洁、团委副书记虞陆超与胡凡,对老人来说,这三位青年团干部更是比亲人还要亲。近日,记者跟随这三位青年志愿者来到了许老家中,只见老人红光满面、笑意盈盈地紧握住他们的手不断感慨,说起志愿者们长期关心照顾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别看许老如今思路清晰、精气神十足,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曾两次命悬一线,紧要关头都是这些最可爱的人帮助他“捡回一条命”。

吴晓洁、虞陆超和胡凡都有一个共同的微信群,名叫“牵手夕阳志愿者小分队”,由25名青年医务工作者组成,是医院团委专门为服务许俊才老人建立的。而他们最初的缘分也要从一封感谢信说起。

2018年年初,许老为表达长期在普陀区中心医院就医的感谢,送来了一封感谢信。医院了解到他是一名孤老,独居在一间三十多平米的老公房里。而医院正好有一支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长期与曹杨社区的独居、空巢、特困老人结队,提供为老服务。于是,志愿者们就与许老结了对。自此,在团干部的带领下,志愿者小分队的团员青年会定期上门探望许老,关心他的日常起居。随着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接力守护,携手助老人跨过一道又一道坎。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在不断磨练专业技术的同时兼备人文关怀,力争在岗位建功。”——虞陆超

“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胸中有智,腹中有才。”作为一名团干部,虞陆超希望按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青年人的榜样。“作为团干部要了解党和团的方向所在,做好团员青年的引领工作。”去年,虞陆超还顺利从交大医学院博士毕业,他认为,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不断奋进提升自己。

“我们真正把这份工作落到实处,让我们的服务对象真正有所收获,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在驱动力。”——胡凡

只有真正做了实事才能让志愿服务项目保持“长青”,胡凡表示,要让志愿者们体会到帮助别人的获得感,他们才有动力坚持下去。正如医院门诊团支部关爱脑瘫儿童的品牌志愿活动“大手牵小手”至今已有16年,开展了40余次大型活动。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胡凡认为,就是因为孩子和家长都能从中感受到快乐。“他们希望你来也欢迎你来,就像许老也很欢迎我们去。”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社团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